在研究治理“网络欺负”的过程中,2012年青少年蓝皮书的研究者发现,有效制止“网络欺负”的发生,还需要控制网上不良行为、不良信息。
其中,那些危害社会、有悖社会公序良俗、影响他人身心健康和情绪稳定的信息,都可以归为不良信息。
根据“2011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10月30日,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91.4%。而根据青少年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4.2%的未成年人反映从来没有遇到过不良信息,而约17%的未成年人反映经常遇到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广告,其次是视频和游戏。超过60%的未成年人认为网络中不良信息主要来自广告,其次是视频和游戏,而来自电子邮件、个人空间或博客等的不良信息较少;超过60%的未成年人表示,遇到的网络不良信息是不雅图片,35%的未成年人遇到的不良信息是自拍暴露视频、虚假广告、视频裸聊、暴力游戏等。
世界各国把互联网不良信息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非法内容,即违反法律法规、必须由警察和法律授权机构来处理的信息内容。二是有害信息,包括两种内容:一种是那些尽管法律不禁止但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内容;另一种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可以公开传播、但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其他人群构成危害与不良影响的信息。
对于网上不良信息,青少年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更多家长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打造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而这样的上网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是,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要定时监察网站上呈现的信息、新上市游戏、视频、图片,形成监察档案,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产生和蔓延。其次,建立完备的惩罚制度,对于一些注册网站、论坛、游戏,若有违法违规现象,要严格取缔,并依法追究其责任。在法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条文;此外还要广泛听取专家、学校、家长、未成年人等各方意见,总结不同主体的看法,形成具体的未成年人网络管理条例,做到法律条文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实践化。
互联网不良信息对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包括危害网民身心健康(暴力、色情等),危害网民财产安全(网络诈骗信息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虚假股票信息等),危害社会安定团结(政治谣言、枪械等管制品买卖等)。
本站所有行业文章内容均转载自互联网,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