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的新闻一定让喜欢网购的朋友们心有余悸,某女子网购投诉商家遭报复 恶言威胁收到大便包裹;女生网购给差评后疑遭卖家报复 收到寿衣包裹;“给了商家一个差评,就有人删除了我的购物记录,修改了我的评论,还伪造我的身份证上传到支付宝,修改盗窃了我的支付宝账号及密码。”西安市民杨女士在淘宝网购8年多,第一个差评竟引来如此结果。类似的事情一定还有很多。
亲,你还敢网购吗?
应该说,网购纠纷演变成线下报复只是个别现象,网购还不至于让人岌岌可危。类似的过激行为之所以产生,除了个别卖家的暴力冲动,就其行动逻辑而言,更主要在于当前网络购物的特殊规则。网络购物目前普遍实行信用评价体系,买家购买商品后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收获好评的次数越多,卖家的信用级别越高,越有利于卖家的经营,而一个差评将直接影响商品的好评率。有卖家反映,对于交易量不大的网店,一个差评很可能将其好评率直接从99%拉到97%.差评不但会给卖家留下污点,而且会影响网店的曝光率,进而影响商品的成交量。
“亲”这个称呼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即是源自这种动机。
这种评价体系的好处是,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反馈意见将直接影响买家的信用级别,进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为了获得高的信用级别,卖家就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然而,随着网络购物市场扩大,这种理性评价越来越难以实现,其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对于卖家而言,网络购物市场竞争激烈,在通过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类常规方式吸引消费者外,还存在较大的不公平竞争空间,例如通过购买竞争对手产品并对其差评,从而影响到对方的信用级别;
另外,网上出现“修评师”和“差评师”,这个怪诞的职业,动用各种手段,其中就包括威胁、恐吓,甚至是线下行动强制买家修复评价。利益驱使让这种不合法的职业生存不灭。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网络购物市场竞争激烈,卖家倾向于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商品质量难以保证,从而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预期,这也是买家给出差评的重要原因。尼尔森2010年9月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这一状况或与网络购物市场普遍的低价策略有关。
当前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因为执行差评而遭遇跨市行凶,以及“修评师”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强迫修评行为,在此类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个网络公关链的情况下,消费者的自主评价是否会受到影响,网络购物信用体系是否会失去其价值?
信用评价体系是网购市场的支柱,无论是卖家雇佣打手修复评价,还是买家利用其评价权限敲诈卖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体系的价值。当前网购暴力愈演愈烈,政府和网购平台都应该重视治理网络购物秩序。
警方建议遭遇此类事件可报案,有法律人士指出,诸如职业差评这类行为,部分已构成敲诈勒索罪,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规定,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不再以1000元为起点,“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不过从短期看,司法制裁“职业差评师”作用有限,网购平台应担负起治理责任。从国际经验看,目前信用评价体系仍然是主流,不同的是,在部分细则上有所不同,
例如,为防止恶意差评,eBay规定购物者必须用固定的电话来注册会员。同时,有论者亦指出,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扭曲了商品交易行为,买卖双方的权责过度依赖商品评价,而这正是卖家因为被差评而跨市行凶的重要原因。网购目前唯一能依赖的信用评价体系,需要一种更合理,更直观的体系来替代,平衡买家和卖家的关系。
本站所有行业文章内容均转载自互联网,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