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产品都尊重用户体验,失败的产品却是各有各的不同。
就是用心
把这一切当成像装修你加房子那么做。
只要努力,哪怕是一个外行,也能够成为专家。我相信,如果一个人能拿出这样的精神来做产品,那么他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优秀的产品经理不是对老板负责,而是对产品负责,对用户负责,他甚至会把这个产品看成你自己的孩子。比如说,你如果是一个设计师,除了美化、润色、做方案,是不是也用心地去了解这个产品怎么回事?用户是什么样的人?用户为什么用这个产品?他在什么场景下用?这个产品给用户创造什么价值?如果说一个技术工程师只满足于堆出一堆代码实现了一个产品功能,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可以让产品得到很多改善,或者对于自己认为不对的地方,也不想提出自己反对意见,这样的技术工程师就不要抱怨自己是 IT 民工,因为这样思维方式就注定了他一定是一个 IT 民工。
从用户角度看问题。
“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
我们做产品,无论有多么好的技术,有多么好的设计,最终评价好还是不好的,是用户,不是产品经理,更不是老板。老板、产品经理、行业专家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与用户选择一个产品的理由,很多时候是大相径庭。你觉得好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如何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说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每个人不管成不成功,都会积累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他的思维会越来越惯性,突破既有思维模式难度大。通俗地讲,这就是自我太强大了。在这种强大的自我下做产品,产品做着做着就变成了给自己做。
要突破这种惯性思维,我的建议是,第一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与其他人交流,用外来的一个崭新的思维力量来打破自己头脑里的框框。我建议产品经理们看报纸杂志的时候,少看行业类高端杂志,多看面向普通用户的杂志,类似《电脑迷》、《电脑爱好者》、《电脑软件》等,上面的内容对于技术员来说,可能简单得可笑,但这些内容真的是普通用户遇到的问题。多读这样的刊物,就能帮助你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正如我2012年1月在极客公园的活动上所说的,只有这样做,你才能从用户需求中找到真正的创新。
第二要适度的患上精神分裂症。以我自己为例,按理说我是程序员出身,做过产品,懂技术,什么软件到我手里都不在话下。但是,当我看360软件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就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不懂计算机也没有耐心的普通用户,稍微有地方觉得不顺眼或者没找到想要的功能,就要摔鼠标、砸键盘,心里有一种冲过去卸载的冲动。这是我多年练出来的宝贵经验,我认为其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不是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
处处留心,寻找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
对于优秀的产品经理来说,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无处不在。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的头脑是开放的,他的视野并不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和产品上。前几年,我不幸摔伤了腿,架着拐杖楼上楼下跑,什么挂号、门诊、划价、缴费、拍片,要问很多人才能找到科室,要跑很多路才能把这些事儿办完。还有北京著名的西直门立交桥,司机上桥就跟进了丛林一样,等你知道走错了,已经来不及了。可以说,这些都是糟糕的用户体验。在日常生活中,用户体验无处不在。我们是产品经理,但当我们走出办公室,我们就是使用其他产品的用户。但我们不要做一个抱怨的用户,我们要提升一个层次,抱怨完了之后,想一想其他人是不是像我们一样去抱怨,我们应该怎么其改善。你可能会说,嗨,这些事又不是我管,说了也没用。谁说的?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管用?而且,这是一种思维训练,我相信如果你能看到道路、交通、遥控器、汽车驾驶面板等很多糟糕的地方,你肯定能找到自己产品需要改进的地方。
脸皮厚,不怕骂,没心没肺。
一个产品最后能成功,靠的不是一招制敌,更不可能是一炮而红,它至少经过三年五年不间断的打磨、不间断的失败、不间断的尝试。没有坚忍不拔的心态,一个产品经理很难做出来好产品。有人说,做产品应该像做艺术品一样,但艺术品可以只展示给少数人看,甚至艺术品是艺术家孤芳自赏,做给自己看的。但是,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成功,终究还是要看它在商业上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它必须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因此,产品经理必须要跟大众沟通,,要能忍受来自各种用户建议,哪怕这种建议看起来多么乖张;要能忍受竞争对手的骂声,哪怕这种骂声是谣言。《弟子规》里面有句话说:“闻誉恐,闻过欣。”这么高的道德要求,咱们普通人很难达到。但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可以抱着一种欣喜的心态来看待批评,因为我们都知道,批评存在着改进产品的机会。
本站所有行业文章内容均转载自互联网,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