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展示
Show Case
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按钮来提交您的意向订单:

在线留言
您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线与我们沟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服务项目 > 上海@踩踏事件:再一次敲响"纸媒丧钟"|行业动态

上海@踩踏事件:再一次敲响"纸媒丧钟"

津购科技官方网 www.net-tj.cn 时间:2015-01-04 09:03
导读:这个社会的突发事件已经越来越多,纸媒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它的迟钝,造成了大众的不理解和批评,是它自身无法改正的。

  今儿看到一个公号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上海纸媒今天由“豆腐块”到“大块头”报道踩踏事件(附版面集)》,这篇文章罗列了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后的纸媒们的表现:1日和2日的报纸。(详情看文末附录)

  文章一开始这么写道:“今日出版的上海几家主要报纸,一改1日‘假装不知’或‘豆腐块’的报道操作模式,大篇幅报道了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

  这个看法可以讲几句。

  外滩的踩踏事件,发生在2014年12月31日23点35分。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这个时间点决定了,1日的日报,几乎难有所为。

  一个标准的优秀的新闻报道,要有5W1H,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为何发生如何发生。考虑到突发事件,很难做到5W1H,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去涉及这六项元素。

  23点35分,上海外滩。两个W有了(when和where),何时何地。但其它要素是含混不清的。What?踩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产生伤亡(未产生任何伤亡的踩踏是不需要做新闻的),伤亡数字几许?这需要反复核实,不是张口就来的事,也就意味着需要时间。至于再深入一点,Who?伤亡人都有谁,就更麻烦一些。

  至于怎么发生的(how),为何会发生(why),这就更需要时间了。

  现在来看看1日的日报。稍许了解点日报运作的规则的都知道,看似上午收到的报纸,但其实三更半夜就已经排版完毕并交付印刷厂。很多报社都有值班副总编来负责签大样,而签大样,通常都是在深夜完成的。我父亲有一个好友,多年做某报夜班副总编,英年早逝,大概和长期生物钟颠倒有关。

  对于日报来说,23点35分发生的事故,让他们赶紧去调查5W1H(why和how基本上不能指望)形成大块文字稿,实在有点强人所难。故而,“豆腐块”就是必然的事。至于有些报纸,甚至晚班都没那么勤奋负责。31日半夜,发行量不大或者不重要的报纸,早早人去楼空,是可以想见的。“不知道”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关键点在于解放日报1日头版。从报道本身来看,它已经最大可能地去报道了四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35死42伤是小标题,已经很显眼。按照前文所提及公号那篇文章披露的,《解放日报》一名主任通过微博喊冤,称该报今天凌晨一直“压版”等到近4点,就为等到确切的伤亡人数——不然光报一句话也没有意义。他透露,“从总编到各部门主任,还在加班开会。他们中大多数都彻夜未眠”。——这应该是实情。

  但这个事故的报道被放在了最下面。我只能说一句,鉴于大家都知道的中国国情,能上头版,已经很不容易。解放日报是上海市党委机关报,按照正统的报纸类型区分,叫“政党报”,这三个字什么意思,我觉得也不需要我多解释什么了。

  至于晚报,它出样送厂的时间会在白天,所以晚报比日报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查此事。故而,《新民晚报》共用了将近4个整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报道。十个小时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实属不易。新民晚报定位成都市报(其实就是市民报),头版未做成解放日报那样的头版,也是可以理解的。

  多说一句,新民晚报那个版面,我个人的看法是,是请示过的。解放日报估计三更半夜来不及请示,再加上机关报身份,做成那个头版,不奇怪。晚报有时间,请示得到了批准,做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奇怪。

  到了2日,几乎所有的纸媒都开动了,因为这个时间点对于日报来说,的确可以做一点文章了。这才有了公号文章里所搜集到的2日版面汇总。可以看到的是,大部头文章出现了。这是纸媒的运作规律所决定了的。

  现在来看数字新媒体。公号文章也提到,“与纸媒的低调相比,上海当地的新媒体则一直全程跟进。除澎湃新闻网快速全面报道外,解放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平台也一直在滚动直播。”这句话里提到的澎湃也好,解放新媒体也好,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都隶属于同一个组织:上海报业集团。之所以表现不一样,我的看法是,就是不同媒体介质的运作规律所至。新媒体当然可以全程跟进、滚动直播。

  这个社会的突发事件已经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另外一个话题),纸媒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它的迟钝,造成了大众的不理解和批评(你丫装不知道是吧?),是它自身无法改正的。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让我听到了纸媒的丧钟,又被敲响了一声。

  虽然,他们已经很努力了,真的。

  附录:

  上海纸媒由“豆腐块”到“大块头”报道踩踏事件

  今日出版的上海几家主要报纸,一改1日“假装不知”或“豆腐块”的报道操作模式,大篇幅报道了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最新消息,事故已致36人死亡,47人受伤,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也在1日晚公布。

  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当地媒体1日“低调处理”的方式,引发公众热议。1日出版的上海《解放日报》,在头版最下方刊发短短不足百字的豆腐块报道。据了解,早上出版的报纸,除《解放日报》、《文汇报》对此“低调处理”外,其他的则“不闻不问”。

 

  对此,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吴飞称:35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就是头版下方的一个小小豆腐块!这样的神话还要演多久?

  国内一知名媒体人,也在微博朋友圈就此评论称:今天,看到有人转解放日报的一版,习的献辞成为头条,外滩踩踏被压在最下。我无意批评上海的同行,因为他们也许是面对禁令(不知有没有)出于无奈,能上一版已经很不容易。但我真心觉得,报纸(不仅仅是上海的报纸)如果这样办下去,有什么脸面让读者去买,而是很多是强制订阅!而事实上,媒体在报道本地灾难、事故、丑闻时都没有什么差别,要么假装看不见,要么违心唱赞歌。一个媒体,不能按新闻规律办报,不能刊登明知读者关心的新闻,什么融合、转型都是骗人骗己的鬼话。

  对于公众的批评,《解放日报》一名主任通过微博喊冤,称该报今天凌晨一直“压版”等到近4点,就为等到确切的伤亡人数——不然光报一句话也没有意义。他透露,“从总编到各部门主任,还在加班开会。他们中大多数都彻夜未眠”。

  事实上,各地媒体在面对当地灾情报道时,虽然拥有最强大最直接的各种资源优势,但往往因为受多方原因,最终无论从报道规模还是深度上,不及外埠媒体。正是基与此,当公众批评上海媒体此次“低调”时,从而引发争议。反击者们认为,不以媒体实际情况单就新闻本身来评判,是不客观的。很多时候,媒体总编辑也是一样充满无力感。像此前的天津蓟县大火,当地媒体也一样保持“低调”。

  不过,与纸媒的低调相比,上海当地的新媒体则一直全程跟进。除澎湃新闻网快速全面报道外,解放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平台也一直在滚动直播。与此同时,昨天下午出版的《新民晚报》,一改当天早上上海当地纸媒的做法,头版整版报道陈毅广场踩踏事件,并将习近平新年贺词调配到二版头条,共用了将近4个整版的篇幅对此进行了报道。不少网友对《新民晚报》短短十个小时,做出如此规模的报道进行点赞。

  

  更让公众看到进步的是,今日出版的上海纸媒,用行动回应了公众昨天“低调”处理的批评。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等,均在今天大篇幅报道了踩踏事件。上海媒体的表现,让人想起2010年11月15日的静安大火。在那次事故中,纸媒事发后的表现也曾遭遇批评。但随后,上海纸媒用行动赢得公众及业界的赞扬。

  “上海媒体人也是有新闻理想和追求的,更有人之常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尊重。”资深媒体人胡展奋事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活着的人有权知道真相。恰恰是媒体及时充分的报道舒缓了公众的情绪,更重要的是遏制了谣言的传播,所谓谣言止于正常报道,我看,倒是管理部门,这次应该好好感谢上海的媒体!”

  与此同时,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关于火灾报道的指示在上海媒体人中广泛流传:媒体应及时、准确地报道火情。张志安也就此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认为,上海媒体关于大火的报道,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媒体报道灾难,管制策略和报道空间粗略的变化轨迹:最早是“天灾要从正面报”,后来是“天灾可报、人祸不报或少报”,这次则是“天灾可报、人祸也可报”,有实质上的突破。尤其大火发生当天,网络上就立即出现控制报道或低调处理的传闻,但第一财经频道、新民网进行了直播,第二天上海的《东方早报》《新闻晨报》各用10多个版进行报道,这种“意外表现”其实是具有突破意义的。二、过去是“喜事在办,坏事不报或者晚报”,这次广州亚运会在办,上海大火照报,也改变了每逢大事保持和谐舆论的传统。

  前FT专栏作家徐达内,对上海大火当地媒体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以本地媒体突破“常态”报道评论为标志,此间舆情虽仍难称全程透明,但已殊为难得,直至“头七”上万市民自发悼念,官民之间通过“献花”这一各方都能基本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互动,微博渠道担当传播主力,则已将这一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历程中的纪念日载入史册。

  以下为今日出版的上海主要纸媒版面集:

  

 


>>相关新闻

本站所有行业文章内容均转载自互联网,如不慎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